“收好心,开好局,起好步” 2021昆明市科技工作这么干
“爆竹声中一岁除”,送走2020年,我们迎来了“十四五”的全新开局。回望过去5年,全市科技创新企业逐年增多,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科创氛围逐年浓厚,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力逐年加大。
站在开局之年,今年,全市科技系统要切实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对于科技工作的全新要求,在工作中以“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自主支撑”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进行工作谋划及工作部署,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以“创先争优”作为唯一标准,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昆明科创并道超车,进位争先。
大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将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有机结合,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的种子和管理技术和农民培训中;将农业科技转化的成果形成脱贫地区新支柱产业的来源引导;将农业科技的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形成各农业县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策源地和支撑平台。
积极探索大数据、信息化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创新试点及推广积极用科技理念,手段延长打造农业新型产业链,缔造昆明“三张牌”从田间进入市场,从作物变成名牌产品的昆明品牌。
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农产品,科技农业品种的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田,形成“一业一个示范县、一品一个示范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的科技农业局面,确实体现科技成果在“三张牌”战略和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将“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导入各科创中心行业技术当中,使其融入行业新技术的成果中,使“数字化”的量成就“大数据”的势,切实打造“依托大数据”的创新引导向,奠定“大数据”形成依托平台的“新基建”。
将科技引领作为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加速器,将新成果的应用、新技术的引入、原创技术改造革新延生的新技术等作为科技服务的重点和核心,切实做好人才需求、成果需求、研发、转化需求的精准体系性服务,在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中突显科技赋能成效。按市委、市政府要求筛选培育适合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为昆明“十四五”发展中能培育出新支柱产业,新发展动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从新产业发展趋势,发展要素、发展环境、发展路径、发展的培育等进行系统研究,整合推进和组织。围绕新兴产业筛选比优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人才保障体系、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化催生能力和环境的营造上铸就昆明创新城市浓厚氛围,让创新昆明从蓝图走向现实。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技扶贫工作要由原来的以选培于田地中的主要工作方向“优种、优产、优业”方向转变,在总结“十三五”期间科技扶贫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成果,引领诞生新产业,紧扣“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区农业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各县区已建好的成果转化平台作用。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以农推广的方式助推“村品、县业”的实现,将各县、各村不仅建成产业基地,更要建成科技农业示范园,特色农业产品示范县。将科技目光关注农户生活领域,用科技成果手段来改良农业生活方式,将科技助力在成果巩固阶段转为科技引领新产业。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主动纳入各处室(单位)的视野,统一入库,积极服务。将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作为城市建设科技元素融入的切入点,以“新基建”的理念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配套科创“软”体系,紧盯“城市大脑”建设的系统工程,让各项基础设施乃至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配建科技基因,建设城市科创基础,打造科创机制,创建科创昆明。
构建“大循环、双循环”重要支撑。在“大循环”建设中,建立“微循环”,立足昆明、依托云南,做实、做活、做强“高校联盟”“院所联盟”,细化做优各科创中心的“研发联盟”“创业企业联盟”“行业市场联盟”。为充分调集本土科研力量,市场科研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创新平台提供组织体系,建立服务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引领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构建国内科技合作“盟友圈”,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为标杆,在全国范围内以引导,转移为方法进行与我省(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所匹配的创新资源和制度经验,储备建设有向“金砖”、南亚东南亚国家转移意向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储备库和创新资源库,为建立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奠定基础。做实、做大“金砖”技术转移中心,探索“金砖+”模式将省内外涉及东盟、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平台联盟,扩大强化国际“朋友圈”,科创中心科技国际辐射功能初显成效。
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民生保障。以滇池治理后时代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今年为始,加大对科技治滇工作的梳理总结,发现引入一批实用于滇池治理,有利于滇池水体质量稳定和提升,增强于水生态环境重建恢复的技术和成果,打造一批示范系列项目,启动“科技清滇”科技专项工程。
收好心,开好局,起好步, 2021昆明市科技工作,咱们就这么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