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三届 四次会议第13407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杨伟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收到您提的“第134071号提案”《关于昆明市积极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议》,经我局汇同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市滇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形成答复意见如下:
一、 提案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对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区,将获得国家的优先政策支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就可以面向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先进适用技术路线,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切实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同时,可吸引汇聚南亚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机制,为南亚东南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使昆明真正成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多年来,昆明市围绕健康养老、精准扶贫、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水源地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特色生态资源保护等领域,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如滇池治理的河长制模式等,为申报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昆明市申报工作建议:
(一)立即启动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工作。由科技局牵头,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对接与汇报,启动申报工作。
(二)认真开展创新示范主题的研究与选择。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结合昆明市的发展现状和区域特色,研究分析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诊断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提出创建示范的主题。
(三)及时组织编制昆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新发展理念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根据昆明发展实际进行编制昆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四)在创建示范主题的选择上,建议以高原湖泊水环境治理、滇池水环境承载力不足情况下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健康养老等作为主题选择方向,集成应用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等理念和新型技术,探索解决昆明发展受限于滇池水质容量瓶颈问题的技术路线、体制机制与实施方案。
此提案提出的建议紧扣当前昆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聚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昆明市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申报创建,有助于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团队建设,切实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因此,我局将在认真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部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为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造条件。
二、 昆明市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2015年9月,193个联合国成员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6年12月,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在“十三五”也就是2016年至2020年期间,创建十个左右的,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现实样板。四年来,中国高度重视落实2030年议程,将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本国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协调发展,为自身发展和国际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截止到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6个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建设主题和发展定位各有侧重。
我局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示范区的申报工作,前期也将昆明市的申报意愿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根据云南省的地方特色和发展特点,各省统一布局,云南省上报了临沧市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临沧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16年,我省也开展了关于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施区的工作,云南省科技厅出台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施区暂行管理办法》,昆明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根据各自基础和优势,在进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后进行申报。其中五华区、盘龙区、安宁市和晋宁区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8年被认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工作,为我市其他县(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各县市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方面成效明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一)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实验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实验区建设重要内容。省级可持续发展区立项建设以来,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加大科学技术的经费投入,强化科技合作,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二)实验区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单位GDP能耗降低明显, 2017年,安宁市实验区单位GDP能耗2.43吨标准煤/万元,比2016年下降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废处理率达到规定标准;被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三)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还需要全社会、全民的积极参与。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通过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增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优化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公众参与方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切实将“政府行为”转变为“公众意愿”。
(四)实验区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有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
打好绿色食品牌、保障食品安全既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各个实验区政府都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三品一标”申报作为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破解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充分发挥实验区作为科技惠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为我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奠定基础并发挥先行实验与示范作用。根据您所提出的建议,我局对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如下。
(一)积极准备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工作
2019年以来,按照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配置、科技管理、技术转移、科技服务、人才发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不断优化。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出台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全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7月9日,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和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接受昆明市委市政府聘书,分别出任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和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两个中心将发挥昆明资源丰富、研发链条完整的优势,依托已经成立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为带头的科技研发为主的联盟,借助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市科技研发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人才、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全产业精准、高效及多元化快速发展,成为科技创新新引擎。
接下来,我局将与市级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在全市形成申报的合力,为申报工作做好准备。同时,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工作汇报,争得科技厅对我市申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二)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推进我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照您的建议,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结合昆明市“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建设规划和当前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昆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并做好我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
1. 规范昆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动村镇饮用水水质提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村镇社区环境监测与修复、村镇社区空间优化等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研发水源保护、污水与垃圾处理、环境修复与景观营造等整治相关技术,不断提升整治科技水平,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技支撑。
2. 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对照相关规划,推进我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滇池、阳宗海、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
3. 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为进一步加强食物安全工作。
4. 围绕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高效、清洁、无害化处理处置,提升生活垃圾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5. 加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废旧塑料等综合利用水平,推广新型回收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6. 围绕昆明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升河湖健康态势监测与评估水平,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高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推动城市水环境提升与供水安全。
7. 开展以湖滨带生态环境现状研究、湖滨带水生态修复试验研究、湖滨带消落带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研究为重点的滇池湖滨带水生生态修复研究;开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滇池水体置换效果研究。
8. 不断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努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节水技术研发和节水型产品研发。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25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敏 0871-6313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