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 四次会议第134237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管理国际标准的宣贯助推昆明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市科技局认真研究并学习了创新管理国际标准;专门调研了科技部门服务对象、高校、院所、大型企业;梳理了现行的各种政策文件。同时,与市市场监管局一起召集了市科协、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财政局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同研讨,现答复如下:
为大力发展昆明创新型城市建设,昆明市应加大创新管理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在观念、理念上进行转变。全社会应该认识到该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全社会创新要依据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科学地开展创新工作。
一、 大力宣传贯彻创新管理,树立创新管理理念,营造创新管理社会文化
按照创新管理的原则,推动国际标准的贯彻使用,宣传中培养创新文化。通过成果转化中心、科普精品基地、孵化中心等,大力宣传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对项目、企业及产品研发的扶持、培养。同时,昆明市科技局将通过2020年8月23日至8月29日举办的“科技活动周”,宣传创新管理标准的目的,展示创新管理标准的效果,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树立创新管理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网络对创新管理理念及标准进行面向全社会的宣传贯彻。
二、 在培育建设创新平台过程中,融入创新管理国际标准的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
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在培育构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企业科技创新中心、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过程中,持续宣贯和融入创新管理理念,按有章可循的创新管理标准,指导行管创新工作,与全球创新管理的趋势保持一致。
三、 聚焦昆明产业发展定位,逐步推动创新管理
“十四五”期间,昆明科技创新发展将迎来几大转变:一是由自然科学技术、技术市场带动产业创新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和思想市场共同带动产业创新转变。二是由“引进技术再创新”向“区域协调集成创新”再向“原创性的原始创新”转变,由引进技术、节点创新,向引进与原创相结合转变。三是由雁行(追赶型)发展模式,向部分领域鹰行(自我)发展模式转变。部分领域原创性的自主创新与渐进式的自主创新相结合。四是由单技术制造业创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联动转变。五是由创新设施建设,向创新设施与功能(原创功能、集聚功能、融合功能、协调功能等)互动转变。因此,在聚焦昆明发展定位,推动创新管理方面,昆明科技将进一步打造、深化昆明产业价值链延伸,以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和新经济链条中高端和技术中高端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研发和布局对产业发展和新经济中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技术差距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原始创新技术领域,同时,利用好昆明作为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优势,将国内外基础研究与昆明产业化基地相关的应用研究相结合,转变发展理念,从理念谋变上构筑昆明“十四五”发展的大格局,让创新成为昆明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好区域性国际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使创新成为昆明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四、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立足昆明产业发展需求及创新管理标准要求,建立市级对外科技合作基地。2020年上半年,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依托具有良好国际合作基础的企业、大学或科研院所,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机构)通过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同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已经和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关企业(机构)建立了畅通的合作机制,《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已经于2020年6月正式发布实施,7月底公开向社会征集对外科技合作基地项目,加快国际化步伐。
(二)按照创新管理的战略方向的原则,依托昆明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汇聚全球优秀科技成果,助力昆明科技创新发展。2020年上半年,围绕“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和使用便利性。由于上半年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下半年,将加快工作节奏,确保2020年能够顺利实现汇聚500项全球优秀科技成果的目标任务。加强和“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的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促进创新管理国际标准的宣贯助推昆明创新型城市的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25日
(联系人及电话:孙荔莎 6313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