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kjj.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113219-202201-331336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 2021-04-07 10:21
名 称: 昆明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文号: 关键字:

昆明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发布时间:2021-04-07 10:21
字号:[ ]

46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全面阐述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本号对《纲要》主要内容进行披露、解读,为社会各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提供行动指引。科学编制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2025年生产总值预计破万亿元大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和《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的建议》,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纲要》。

编制过程中,《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三个定位,全面对标新的历史起点,以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当好全省排头兵、火车头的责任为立足点,站在全国、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维度认识昆明地位和作用、谋划昆明发展。


昆明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5%-8%,与省持平。

结合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纲要》锚定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包括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等六项目标,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安全保障6大类25项细化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0项,约束性指标5项。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5%-8%,与省持平。

《纲要》提出了昆明市十四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即:

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努力创建更加开放的活力昆明;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韵味浓厚的文化强市;提升中国健康之城知名度;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昆明;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城市;提升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能力。

展望二〇三五年,《纲要》提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区域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等近10个远景目标。

昆明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为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昆明正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健全统一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健全政策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同时,为进一步细化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的路径和支撑,昆明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全市十四五期间拟推进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进行了细化、具体化,同步梳理谋划了十四五重大项目1589项,总投资4.37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2.73万亿元,为支撑主要任务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六大领域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提出在六大领域再上新台阶,即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和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市域治理现代化能力再上新台阶。

具体来说,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枢纽基本建成,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品牌更加响亮,产业体系、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贸易合作等领域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营商环境重点领域进入全国前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和国家区域性增长极。

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卢汉公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省会城市前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和民生福祉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民族关系更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城市。

昆钢养生敬老中心。

同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均GDP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成为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更加彰显,成为新时代文化高地。同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

2025年将建成国家重要区域性创新高地

《纲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人才强市、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重要区域性创新高地。

创新平台将达550

瞄准智能制造、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和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培育一批差异化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规划布局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生命健康等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平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昆明,争取新增10个以上具备一流研究实力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或制造业创新平台。到2025年,提升生命医药大健康创新中心”“信息及芯片产业创新中心” “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6大创新研发中心能级。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55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达25个。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000

昆明将加强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着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建联合体;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到2025年,昆明市入库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独角兽隐形冠军和专精新特的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开启全球引才计划

创新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形成培养与引进并重的人才集聚体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抓好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等专项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推进实施每年10万大学生留(回)昆计划。

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妥善解决各类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配套随迁、职称评定等现实问题。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昆明市将启动全球引才计划,即引进10个海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50名带着重大项目、带有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个以上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引进和培育30名左右致力于在昆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领域、引领昆明未来发展的高端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30个左右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此外,还有回归人才计划、国际跨境电商人才培育计划、金融人才集结计划等以上市公司高管为目标,实施云南籍人才回归计划,吸引10个左右高端人才团队。

揭榜挂帅制破解碎片化资金

发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品牌效应,打造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推动形成区域性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转化运用重大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建设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原创认证保护中心,争取设立昆明知识产权法院。

昆明将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统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解决政策、资金碎片化问题。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另一方面,发挥财政对科技优先领域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完善对创新机构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左右。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昆明科技金融示范支行建设,培育一批以科技银行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专营和特色机构。支持发展创投、风投等基金,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探索鼓励天使投资等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


版权所有: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公安局备案:5301000056 网站地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5楼 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3135842 传真:0871-63135842
主办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信息 受理处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电话:63134628 邮箱:zzcfgc63134628@163.com 网站标识:53010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