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kjj.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113219-202107-312088 主题分类: 2021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 2021-07-14 13:26
名 称: 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 会议第135389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文号: 关键字:

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 会议第135389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2021-07-14 13:26
字号:[ ]


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

会议第135389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孙强明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市政协第135389号提案《关于我市灵长类动物资源及技术能力储备,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交由我局办理,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的主要内容

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高度的基因同源性,昆明市有着相对丰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和较强的技术研究能力,医科院生物所全国医学灵长类动物中心长期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建立感染性(如手足口病、肝炎等)及非感染性(如帕金森)疾病动物模型,并开展疫苗及药物评价。中科院动物所在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及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同时,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在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见我市在灵长类动物资源及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国内众多城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市灵长类动物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大做强灵长类动物产业,并为我市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基于昆明市优势单位,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大科学研究中心由市科技局牵头,充分利用医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动物所、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培育、模型建立、评价及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联合昆明市灵长类动物养殖研究的其它相关单位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大科学研究中心。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规划建设实验猴的战略培育基地,建立规范通用的检测技术,并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完善疫苗及药物安评技术平台,促进灵长类模式动物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促进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于昆明市的重点研发企业和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调配使用。

(二)加强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建设,提升资源的丰富度与利用度市政府制定相关帮扶政策,启动实验猴政府定点采购计划,通过引导和扶持政策,合理布局,利用国家、地方和承担单位的资金整合,加大引进狨猴、松鼠猴、平顶猴等多品种有特色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类,丰富资源品种,建立包括猕猴、食蟹猴、平顶猴、狨猴等品种的多个国家级灵长类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加强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的科技战略储备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有非人灵长类动物疫苗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增强服务能力 目前医科院生物所及中科院动物所均有GLP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实验室,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策、资金支持下,扩大对外宣传,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品牌,引进相关的资金,建立专家工作站,增强两家实验室的技术服务能力,推动相关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助力本地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我市非人灵长类动物行业的成功转型积极扶持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加快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尤其是在发放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以及制定实验动物出口限额时,充分考虑企业历史业绩以及是否建立质量认证体系等因素,打破单纯卖资源的原始产业状态,前瞻性地布局开发高附加值的模型猴,提升建模及评价的技术能力,切实推动我市灵长类动物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昆明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着力推进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建设

202079日,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科院院士郝小江接受昆明市委市政府聘书,出任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挂牌运营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将发挥昆明资源丰富、研发链条完整的优势,依托已成立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为带头的科技研发为主的联盟,借助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市科技研发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人才、数据、资源共享,通过精准集聚全市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汇集一批业内顶尖专家人才,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打造一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实现昆明科技全产业精准、高效以及多元化快速发展,成为科技创新新引擎。

(二)加强我市灵长类动物资源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的帮助支持下,充分利用中国医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动物所、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团队的专业研究优势,联合昆明市灵长类实验动物研究相关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及重大疾病和高发、地方疾病发病及防治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先后启动并组织实施了:新型冠状病毒恒河猴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抗结核药物肝损伤小鼠模型建立及机制研究(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树鼩乙肝实验模型研究及产业化研发(丰德医学科技公司)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

(三)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牵头开展的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专题协商20201116日,科技部和云南省就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事宜进行专题协商,季维智院士就有关筹建情况进行汇报,经协商一致认为,该实验室总体方案成熟,建议同意通过。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生殖与发育调控、灵长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及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机制研究。云南和昆明市高度重视该实验室建设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实验室运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实验室多出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入推进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建设,大力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我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医疗健康服务等实际需求,通过重点支持干细胞技术应用研究、生物医药、新疫苗、再生医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基因检测技术、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以及重大疾病、地方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等研究。科学布局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各个突破领域,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打造中国健康之城、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提供支撑。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国家、省市相关生物医药产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以及灵长类动物资源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同时对中国医科院生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昆明理工大学等灵长类实验动物研究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及重大疾病和高发、地方疾病发病及防治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开展技术攻关,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科研中心,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分利用中国医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动物所、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培育、模型建立、评价及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建设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议邀请季维智院士和专家建立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科技局将按照《加强昆明市区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昆政办201974号)相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昆明市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共核发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4张,编号分别为:SCXK(滇)K2019-0002SCXK(滇)K2018-0002SCXK(滇)K2020-0005SCXK()K2020-0006;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6张,编号分别为:SYXK()K2018-0002SYXK(滇)K2018-0006SYXK(滇)K2018-0007SYXK(滇)K2019-0003SYXK(滇)K2020-0008SYXK(滇)K2021-0001。实验动物资源主要有食蟹猴、猕猴、平顶猴、熊猴、红面猴、狨猴、松鼠猴、大小鼠、兔、树鼩、豚鼠、犬、实验用雪貂、地鼠等品,涉及实验动物产品有猴维持料、猴繁殖料、犬维持料、豚鼠维持料、兔维持料、大小鼠维持料。我局持续贯彻实行云南省科技厅印发《中国(云南)自贸区实验动物许可证照分离改革具体措施》,优化准入服务改革,做好事前咨询服务工作,优化事中审批服务,加大事后实验动物监管力度,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感谢您对昆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和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1618      

(联系人及电话:余坤 63135478


版权所有: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公安局备案:5301000056 网站地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5楼 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3135842 传真:0871-63135842
主办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信息 受理处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电话:63134628 邮箱:zzcfgc63134628@163.com 网站标识:53010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