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135114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135114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李向春委员:
首先感谢一直以来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收到您所提的“第135114号提案”《关于加强“双创”转型升级推动昆明创新城市建设的建议》,我局会同市发改、人社、工信、金融等部门共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创”工作,把“双创”工作作为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市政府常务会明确指出:昆明必须在双创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做出示范、当好表率,在全国做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品牌。
一、主要开展工作情况及成效
昆明在推进双创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结合”的可推广经验,即将双创工作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一)“双创”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相结合
昆明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云南要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指示,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推进双创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1.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渐成为昆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园内企业云南皇威传媒累计面向南亚东南亚翻译电视连续剧近100部、超过3000集,并在老挝、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设立录音分支机构。
2.在“引进来”方面,昆明市以重点园区为平台积极吸引南亚东南亚的人才、企业和项目在昆发展。呈贡信息产业园的云上小镇打造“云上云”国际双创特色街区,以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为主线,吸引了众多南亚东南亚留学生、企业家入驻街区创业。
(二)“双创”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昆明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条件及“188”重点产业优势,以特色产业双创平台为依托,将双创工作与高原农业、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相结合,为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企业活力。
1.在高原农业方面,嵩明县建设了花卉示范园等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为农户创业提供电商营销、现代物流等服务,引导花卉、蔬菜种植、研发、销售向现代观光体验农业转型。
2.在生物医药方面,支持企业利用昆明丰富的动物与生物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搭建了以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双创平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创业咨询、科技金融、培训及产学研合作对接等全方位服务。
3.在文化创意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以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承载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创新,打造西部文创产业崛起的样本。
4.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入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芯、光”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云上小镇建设,截至目前,小镇目前在孵企业500多家,累计服务企业700多家。
(三)“双创”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昆明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将创新创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一村一品、创业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育等举措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助力农村脱贫。
1.健全“技能 创业培训”制度,围绕“一村一品”在农村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创业就业技能,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的观念。
2.大力建设“星创天地”,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创新供给和产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案例进行创业服务补贴。
4.积极探索“电商 农户”、“订单农业”等在线销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打通农村商贸流通渠道,引导农户把单纯的种植农业转变为农业产业,通过注册商标、产品溯源等,打造昆明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将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助力农村脱贫致富。
二、办理意见情况
虽然全市双创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双创工作仍然存在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资金扶持不够精准、企业前期融资困难和“双创”主体调动不够等困难和问题。针对全市双创工作中的这些薄弱环节,昆明市通过大力建设“双创”孵化服务平台,推动“双创”融资服务,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全市创业创新政策逐步完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创新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局面。
(一)双创平台建设方面
1.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服务配套”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实现创业园区的全覆盖。全市已累计建成青年大学生创业园23个、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92个,其中,“全国创业孵化服务示范基地”2家,金鼎科技园、银河科技园、昆明妇女创业示范中心等48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创业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配套、服务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2.为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合理布局,2019年我市重新修订并发布了《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认定服务管理办法》和《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服务管理办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鼓励我市具有创新源头、资源共享基础好、水平高、产业整合能力强、孵化服务质量高的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业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引导双创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已认定的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实行建设期考核与动态管理,对建设期内建设任务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开展考核。
2.昆明市先后成立了“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等平台,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双创服务高地。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
1.创立“昆明创业创新学院”。积极与各驻昆高校对接,选定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建设“昆明双创学院”,重点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工作。2016年以来,对7500余名在校大学生等人员组织开展了创新创业培训、电子商务实训和农村青年后备电商人才培训工作。
2.成立“昆明市创业创新联盟”。联合161家余从事“双创”活动的各类创业园、创意园、众创空间、投融资机构、高校联盟、协会和企业等组建“昆明市双创联盟”,定期开展“双创”活动,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的平台,先后组织开展“K课堂走入高校、园区”、“ECW创业加速营”和“联盟推荐项目走入澜-湄国家商博会”等活动,为我市推进“双创”工作牵线搭桥发挥了纽带作用。
3.依托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开展宣传。充分利用“昆明人社通”、“昆明就业直通车”等网络平台发布各类创业创新政策,为创业者了解、申报创业政策搭建了便捷通道。加强政校合作,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才服务校园工作站54个,利用校园服务工作站,深入高校开展常态化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
4.定期举办“春城创业讲堂”讲座,“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周)” 和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巡回招聘会等专项活动,邀请成功企业家或创业导师深入高校校园、创业园区和基层社区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政策等讲授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宣传。
(三)推动“双创”融资服务方面
1.加大科技手段运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20年,全市驻昆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融合,有效的丰富了金融服务手段、提高“双创”服务水平。如: 工行昆明分行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预约开户便捷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推出线上融资产品;建设银行昆明分行推出的全线上自助“小微快贷”业务,小微企业在办理过程中无需提供纸质材料、抵押担保,有效解决客户融资难、担保难的困难。同时,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与税务部门联合推动“银税互动”和 “银税合作”,加强协调配合、打破部门壁垒,推出了如“云税贷”等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异化服务信贷产品,金融信息共享力度不断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融资对接活动。为进一步化解小微融资难问题,市级金融部门不断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了“昆明市支持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专项融资对接会”,走访服务企业收集融资需求、举办银企融资对接会及银政企政策宣讲会等方式,加强双方信息互通与交流,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
3.探索建设昆明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落实昆明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推动昆明金融改革创新,优化昆明金融发展环境,增强昆明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拟开展昆明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前期平台建设背景了解和相关准备工作,拟近期至苏州等地学习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有效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培育高效融资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双创”金融服务水平。
(四)学校-平台-政府互动机制方面
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昆明市积极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探索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1.建立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校企”合作的通知》(昆人社通〔2021〕38号),从搭建“政校企”信息共享平台、“政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和“政校企”人才培养平台等方面建立“政校企”长效机制。
2.建立驻昆高校联席座谈会议制,定期召集驻昆高校召开昆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政府与各高校的工作交流,共同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首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校园工作站”平台,在36所驻昆高校建立51个“校园服务工作站”,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前置到校园,使高校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享受就业创业服务。
3.打造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通过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构建成果转化载体,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激发成果转化动力。目前昆明市已实现14个县市(区)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制定在昆高校院所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制度)23项,搭建了一批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15个,科技服务体系要素基本完善科技创新金融雏形初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在“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基础上谋划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
三、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以更精准的政策举措和更务实管用的办法,加快推进双创氛围营造和双创生态培育。
(一)整合“双创”资金碎片化。大力推进整合双创政策,解决财政资金碎片化问题。一是由省市相关部门牵头聚合分散的部门资金,“打捆”使用,形成政策支持合力;二是结合创新创业者实际需求,完善政策配套,补齐财政扶持短板;三是可以创新财政资金补贴模式,除“一次性拨款”外,强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通道建设,探索科技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
(二)双创人才保障。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归国和外籍人才等更多群体投身创业创新的政策。
(三)完善“双创”政策体系。制定完善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众创平台建设、转型升级发展现有各类众创平台的扶持政策措施。加强政校、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双创”基地、“双创”创业园和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依托全市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功能区,结合各地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各个创业园区开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力争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协同性好、辐射力强且品牌效应显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业创新产业集聚区。
(四)打造“双创”品牌。继续支持以昆明经开区为核心区、呈贡区、云南金鼎科技园为辐射区打造“一核两翼”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双创活动周等方式加大双创示范基地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和项目落地。
感谢您对我市“双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热忱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为“双创”工作提出更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1年6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华 6313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