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167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167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民进昆明市委:
首先感谢一直以来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收到你委所提的“第135167号”《关于加强我市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我局会同市工信、发改等部门共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的中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策源地,是科技创新活力的活跃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国内、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活跃,对南亚东南亚国家辐射能力逐步加强,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显著增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昆明市创新能力现状
(一)昆明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引领全省。昆明市汇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占全省比重为87.8%,集中全省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全省70.56%的高新技术企业、69.2%的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级科技领军人才达26名,省级院士工作站达146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达到219个,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677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已达1654人。
(二)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显示,27个省会城市中昆明位列第14位,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中昆明位列第28位(2019年第15位),与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对比,差距更加明显。2019年,昆明市R&D投入(1.73%)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23%)0.5个百分点,仅为北京的1/20、上海的1/14、深圳的1/10,与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和西安存在较大差距,成都R&D是昆明市的4.04倍,西安是昆明市的4.30倍;昆明市发明专利申请687件,仅为北京的1/19、上海的1/10、深圳的1/12、武汉的1/5,专利授权1764件,仅为北京的1/30、上海的1/13、深圳的1/15、武汉的1/7;昆明技术输出额70.11亿元,武汉市(267.5亿元)是昆明市的4倍,其他对比城市是昆明的10倍以上;武汉、成都、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昆明的近4倍,北京为23倍,深圳为16倍。
二、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企业创新投入少,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昆明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39.46%)远低于全国水平(63.09%),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意愿不强,投入经费少,难以保障持续性创新活动,创新动力不足,很难真正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战略新兴产业正在起步,对区域经济支撑效果有限。昆明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在昆明经济产值中所占比重不足1/4,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弱,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缺乏大中型企业,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产业技术整体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果转化体系有待完善。昆明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数量不到成都、西安的一半,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不利影响,难以支撑昆明产业创新发展;成果转化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阻梗,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少、市场效益较低,科研转化能力较弱,服务产业能力亟待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1.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分行业领域聚合研发平台、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使其各要素高度聚集,相互综合和配套,形成一体化开放、共享、流动的合作格局。
2.在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发挥“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实效,把高校联盟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科研资源和成果资源引入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定在昆高校院所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制度)23项,产学研同创新取得新进展,在“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基础上谋划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
3.借鉴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的经验,大力探索全市新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以细胞技术、工业大麻、大数据、区块链、ARVR等先进技术为目标,昆明市科技局已经顺利完成了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在滇中新区的落地工作。目前正在推进工业大麻研究院、干细胞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ARVR研究院等新型科技创新平台的落地工作,将为全市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1.围绕把昆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项目汇聚区,从政策、资金、人才上,争取省厅的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择优遴选、培育打造和聚集一批企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把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纳入云南省实验室建设体系,“六大科创中心”作为云南省实验室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平台,紧扣云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方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实现昆明市14个县市(区)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搭建了“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15个。依托1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云南聚佰贤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艾琳化妆品有限公司成功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单笔技术交易额2600万元。截至2020年11月,共引进域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34家,培育重点科技服务机构347家。累计实现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成果转化金额58348.15万元。2020年,通过云南省技术交易市场、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中国东南亚南亚电子商务港等平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现技术转移超过80项。
3.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变“承接者”为“中转地”,结合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技术、市场需求,通过“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展示交易平台”,重点汇聚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辐射带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技术需求,提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的线上交易平台。围绕昆明建设成为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特色的“科技义乌”,以打造“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以服务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技术转移为重点,将昆明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外交整体格局。
(三)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方面
1.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源头增强产业链韧性。依托“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以政府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及社会资本共建的模式,聚集科技成果、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科研平台等创新资源,持续加强全市科技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建设,使科创中心逐步向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投资多元化和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出成果、见实效、能转化、可交易,实实在在让科创中心建设开花结果。
2.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充实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库,策划一批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项目。聚焦昆明市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科技揭榜制项目,探索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和一流科研机构,产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
3.围绕把昆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重点产业示范区,促进创新要素进一步昆明重点产业聚集。在生物医药大健康方面,以茨坝生物科技产业功能区、高新区马金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功能区、经开区生物检验检测服务功能区等为支撑引领;在新材料创新研发方面,以高新区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经开区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等为支撑引领;在电子信息芯片研发创新方面,以呈贡信息产业园、五华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和空港经济区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为支撑引领;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以昆明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为引领。
4.逐步建立以两院院士和国际院士以及领军型专家为基础的科技创新高端智库,切实增强昆明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话语权”,为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依据。
(四)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合理布局,2019年我市重新修订并发布了《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认定服务管理办法》和《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服务管理办法》。
1.结合全市主导产业布局,鼓励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内具有创新源头、资源共享基础好、水平高、产业整合能力强、孵化服务质量高的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业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引导双创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建立创新创业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全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支持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孵化器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完整链条,提供全周期创业服务,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积极组织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与金融机构开展交流对接活动,协调引进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同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等投资基金,完善孵化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投融资服务能力。
3.积极融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建立“互联网+孵化”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服务有效对接,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离岸孵化等业务,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技术成果和人才等资源,帮助创业者对接海外市场。2020年,认定了云南创新生物科技孵化器等11家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对外合作交流基地。
感谢你委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热忱欢迎你委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为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更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科技局
2021年6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华 6313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