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191号重点提案答复的函
民建昆明市委、民进昆明市委:
贵委提出的政协昆明市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191号重点提案《关于促进昆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建议》收悉,提案对昆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把握全面,问题指出精准,建议意见针对性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推进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关于办理市政协2021年重点提案的通知(昆协办通〔2021〕43号)》的相关要求,昆明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把办理第135191号重点提案作为解决我市科技技术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切实抓好提案办理工作,牵头制定了《市科技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191号重点提案办理方案》,报领办领导审批后,按照方案要求,联合配合单位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表现为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著得到更多尊重和褒奖。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家层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形成,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云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昆明市也先后印发实施《昆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昆明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标志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法治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但是,尽管国家、省、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在实际落实推进方面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二、存在问题
(一)由于机制体制障碍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效率低,政策实施仍存在不配套和落实不到位现象,部分政策相互制约、无具体实施细则。
(二)部分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观望气氛浓重,执行方面不够主动,领导层不敢决策,不敢尝试制度创新,从而缺乏政策细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机制,导致科研人员“获得感”与颁布的政策预期存在差距。
(三)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匮乏,对企业经济情况、技术需求非常了解的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技术经纪人严重匮乏,不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投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
三、办理情况
(一)健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
为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加速科技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昆明市科技局牵头起草了《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在落实《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昆政办﹝2019﹞74号)基础上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市科技局起草小组,通过书面征询、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深入调研,在形成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又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县(市)区、开发区的意见建议,同时召开咨询论证会,听取各类创新主体的意见后几经修订,于2021年8月5日昆明市科技局第8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即将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审批后,出台全市指导性文件。
在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的总体思路框架下,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在能够探索尝试的权限范围,实施办法提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目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自取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之日起,应在六个月内完成现金奖励分配”、“允许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等可操作,能够进一步打通原有各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文件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的具体措施。
同时,实施办法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的关键节点提出了例如:“设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专项,在重点行业领域择优遴选中试熟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开展中试熟化”、“建立初、中、高三级技术经纪(经理)的技术转移管理人才队伍梯度培养体系;探索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工程技术类中增设技术经纪专业,畅通职称晋升通道”、“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性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优先支持解决重点领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支持发展“科技楼宇”等重点举措。
通过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培育科技成果技术人才队伍、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解决科技成果源头问题、转化后的权益问题、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原生动力问题。政策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的各个关键节点,在提供优质科技服务的同时,着力解决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松绑”、“加油”。
(二)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1.引导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布局。昆明市已实现14个县(市)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重点围绕农牧林业、高原特色农业、生物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领域,支持各区(市)县完善“一县一品”“一县一业”县域示范网络建设,通过县域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14个中心累计服务2120家企业、涉及20395余人次;组织承担成果示范、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128余项;开展科技政策解读与宣传、培训,科学技术普及活动101余场、51520余人次参与;开展科技咨询、项目策划与组织服务292场、44792余人次参与;跟踪服务成果202项;促进成果转移转化254项;实现技术合同具体项目60项。
2.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截至目前,构建了云南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昆明学院、云南大学、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27个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通过这些示范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成果转化活动;完成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据统计,自这些机构成立以来,累计服务2519家企业、涉及13738人次;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成果转化活动181场、9376余人次参与;完成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共698项。同时,机构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做出了一些亮点和特色。如: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以农业实用型成果推广应用示范为抓手,2020年实现科技成果示范及应用面积3424.5万亩,社会效益(新增产值)150.95亿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56个;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102个(项)在昆明甚至全省落地。其中效果较好的为在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阳保村委会170亩“云粳46号”绿色生产示范样板实收测产中,香软米“云粳46号”平均亩产达715.9千克,比当地近三年平均亩产578.3千克亩增137.6千克,每千克稻谷价格比当地品种高1元以上,实现既优质又高产,既增产又增效。2.昆明理工大学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以昆明理工大学资产公司的形式与市场高度结合,受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其中,受理作价入股53项(29项已完成产权变更手续),合同金额达500余万元。分别与宣威、楚雄签署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协议,并设立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2个。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专有技术作价入股为重点,以“家犬品种的基因检测和鉴定”专有技术作价入股成立“北京中科昆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其中专有技术出资617万),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犬的品种鉴定、选育、犬的疾病检测等业务。与中科稀土(长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关于一种可抑制眼轴过度增长的新型光源及其模拟方法、灯具专利普通实施许可协议》,许可费100万元,且每年专利许可产品销售收入的 4 %作为提成费。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抗艾滋病化学1.1类新药-塞拉维诺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目前该项目现正在开展临床I期研究工作。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以不断规范和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为重点,培养了1名中科院知识产权专员,50名知识产权贯标内审员。获得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签发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云南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审核认证的科研机构。
(三)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构建技术转移人才网络。强化职业化与专业化能力,完善现有国际技术转移助理经理人(ITTA)、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人力资源带动效用,用好已培养的分布全国多地的人才资源网络。目前,已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助理经理人培训3期,累计培养昆明市相关人员250名。
(四)建设功能齐全的高水平技术市场
云南省技术市场基本框架已搭建,将省市一体,共同建设技术市场。线上依托技术转移平台,线下优化科技服务,实现技术转移交易、技术需求挖掘、技术成果展示、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交流及培训等功能。同时,完善平台网络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技术转移数据库,汇集中国技术交易所、18家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成员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27个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和10个省市共建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科技成果库和需求库。
(五)启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
与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了《昆明市农业科技联席制度》,在信息互通、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协调、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共建等机制,协同推进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既是科技问题,更是产业问题、经济问题,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环节。各行业主管部门对于自身处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战场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今后将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更进一步与工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感谢市政协、民建市委、民进市委对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1年9月14日
(联系人及电话:孙荔莎 6313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