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kjj.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113219-202207-388548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 2022-06-13 14:33
名 称: 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141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市科技局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14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6-13 14:33
字号:[ ]

致公党昆明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健全昆明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议》提案收悉,贵委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打造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支持创新研发;三是健全科技持续载体成长体系;四是打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昆明市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基础上迈上更高台阶,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82.38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在2021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位列第31位。

从横向比较来看,2020年昆明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9%,低于全国(2.4%0.61个百分点;低于西安(5.05%3.26个百分点,低于成都(3.11%1.32个百分点,高于贵阳(1.72%0.07个百分点,高于南宁(1.09%0.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6位。

2020年昆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49.1%,超过GDP在全省的占比。

2020年昆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20.86亿元,而同期昆明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6.88亿元,仅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13.97%,研发经费投入的来源绝大部分仍为社会资本投入。2020年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69.8亿元,较上年度仅增长1.78%,而同期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上年度增长11.85%,全国增长10.4%,企业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差距还很大。从行业构成来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5.11%,建筑业企业占20.37%,服务业企业占13.24%,传统的工业企业仍是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力军。

二、对照提案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意见》,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科技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早在201310月,昆明市科技局就向市政府提出《关于成立昆明市科技统计监测中心的专题报告》(昆科发〔2013102号 )。20173月,昆明市科技局向市委编办提出了《关于昆明市科技培训中心加挂昆明市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请示》(昆科发〔201713号),并很快得到了市委编办以昆编办复〔20179号的形式给予的批复。目前,昆明市科技统计信息中心已正式运行五年,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已形成上下贯通、覆盖面广的科技统计体系,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统计、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跟踪调查、科学技术普及统计、科技服务业调查、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和技术合同登记统计等多维度的统计指标体系。由于云南省科技厅已统筹开展对全省县域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每年发布监测评价报告,市级科技部门不再另行开展创新能力监测评价。

(二)打造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支持创新研发

认真落实《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昆政办201974号)要求,采取财政资金奖补、贴息、政府购买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设立建设引导经费、下放科研经费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方式,积极做好昆明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工作。2021统筹安排科技资金4.66亿元,一是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07亿元;二是积极争取科技计划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2.08亿元,安排研发投入经费奖补资金8130万元。通过落实科技计划财政奖补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科研机构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升全社会R&D的总量和水平。

为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改革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支持创新研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加快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两院院士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等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了西安、成都、福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政策,以省级已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为依托,结合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的落地实施,针对昆明特色,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强链、补链、延链助力昆明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拟定了《昆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该措施加强了全市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整合科技创新投入资源,发挥了顶层设计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双监控,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并完善科技部门预算和科研项目经费公开公示制度,进一步明确科技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以诚信体系为基础的问责机制。

(三)健全科技持续载体成长体系

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汇集一批专家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平台,推动知识产权、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经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昆明市科技局友好协商,于20224月签订《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昆明市科技局的沟通联系、互访互动、磋商合作,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先行先试,实现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全面合作。进一步落实《昆明市支持知识产权质押工作实施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贴息和风险补偿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规模。建立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与科技创新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创新链与金融链的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技术研究、检验检测、质量标准、大型仪器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不断提高基础支撑和共享服务能力。

(四)打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工作思路,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最大程度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研发。积极构建省市县科技创新一体化,充分调动县(市)区科技投入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我市创新平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成长政策保障。通过省市财政共同对研发投入进行补助,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

加强滇中城市群协同创新,建立健全推进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借助科技入滇平台,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都市圈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工作上,形成厅市一体化有序衔接的工作新格局,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科技交流,更加有力支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对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支持,探索围绕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开展联合办学的可行性路径,加大国际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不断提升凝炼大项目、好项目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揭榜挂帅项目的深入实施,将国家、省市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

感谢贵委对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2610

(联系人及电话:杨旭明 63133548


版权所有: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公安局备案:5301000056 网站地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5楼 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3135842 传真:0871-63135842
主办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信息 受理处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电话:63134628 邮箱:zzcfgc63134628@163.com 网站标识:53010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