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1161号建议的答复
袁锐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昆明区域创新能力打造科技辐射中心外延动能的建议》收悉,您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二是重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最大发挥R&D投入效益;三是加快科技创新资源汇集,推动科技成果内转外化”,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020年在充分学习借鉴了西安、成都、福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政策,以省级已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以下简称《29条》)为依托,结合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的落地实施,我局针对昆明特色,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强链、补链、延链助力昆明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拟定《昆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作为在昆明落实云南省《29条》相关工作的政策
强化和措施延伸。从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成长壮大新动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人才新高地、构建全域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新功能、打造特色资源创新策源新引擎和开启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共七大部分、共17条措施,对昆明未来五年的整体创新路径、方法、政策进行了纲领性的总括,后续还将出台一系列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保障该政策的细化落实。目前,该文件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待市委常委会审定。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促进昆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载体建设,自2019年,昆明市着重针对在昆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示范机构)”,目前已建设认定27家。昆明植物所以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知识产权导航,根据市场需求凝练和培育高价值专利,指导项目围绕前沿技术和市场有序推进。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为抓手,成为云南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审核认证的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院所高校和企业拓展合作空间,通过“昆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的建设,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紧密结合,促进技术开发类的科研活动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累计签订技术类合同117项,其中,“天然药5类灯台叶总生物碱及胶囊”项目,获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后,通过资产评估备案审批,转让合同总经费1亿元。“云南永生花深加工的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项目,签订了转让合同,金额2000万元。昆明动物研究所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以提供研发服务、技术转让及技术入股为主要模式,在新药、疫苗的研发与服务、灵长类动物模型、分子育种与产业化示范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与合作。为全国23家单位提供支撑服务,完成疫苗评价6项、药物评价276种,机制研究7项。其中四川三叶草三聚体重组蛋白疫苗在多国完成临床2/3期试验。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三方合作研发的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候选药物,已申请发明专利“异喹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成功签订转让,合同金额3亿元(动物所占比15%),“皮卡重组蛋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S蛋白)项目”成功转让,合同金额350万元(动物所占比10%)。
(二)重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最大发挥R&D投入效益
2020年昆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49.1%,超过GDP在全省的占比;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73.73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亿元,年均增长10.4%。从横向比较来看,2020年昆明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9%,低于全国(2.4%)0.61个百分点;低于西安(5.05%)3.26个百分点,低于成都(3.11%)1.32个百分点,高于贵阳(1.72%)0.07个百分点,高于南宁(1.09%)0.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6位。
(三)加快科技创新资源汇集,推动科技成果内转外化
1.高层次产业人才培引工作情况。围绕“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昆明市级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引工作,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产业人才方面,一是政策向产业人才倾斜,积极探索产才融合发展,其中《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考核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142号)规定“优先选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总选拔人数的70%”;二是注重培引南亚东南亚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2021年修订了《“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试行)》(昆科发〔2021〕68号),聚焦重点产业,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将“通过‘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引入中国,积极促进昆明和金砖国家、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含国际组织)之间科技合作交流的行业知名专家”纳入申报条件;三是发挥政策叠加效益,围绕我市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质增效,为强化项目+人才+平台的集成效应,按照科技创新团队与企业创新中心政策叠加、资源融合,出台的《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办法(试行)》,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2021年认定为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暨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14项,按照相关政策及项目管理办法拨付资助经费40万元/每家。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昆明市建立健全人才政策,多措并举,出台“春城计划”人才工作专项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我局负责的《“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春城人才专项》、《“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春城青年拔尖人才专项》、《“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春城首席技师专项》三个人才专项,为高层次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服务。目前,春城青年人才专项14人入选,市财政将给予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700万元、项目支持经费1400万元。春城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入选64人,市财政将给予培养经费3200万元,特殊生活补贴384万元。春城首席技师专项入选36人,市财政将给予培养经费1800万元,特殊生活补贴万元540万元。各个人才项目的实施,大力吸引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与昆明各项建设,为单位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突破,填补了我市部分高端技术的空白,加速了我市创新驱动的进程。
2.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情况。根据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云南省科技厅 云南省民政厅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云科联发〔2021〕7号)文件精神,结合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起草《昆明市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一是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优质的创新资源、明确的功能定位、稳定的人才团队、多元的融资模式和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等五方面创新条件。二是约定知识产权归属及权益分配原则,实行项目绩效和机构绩效“双评价”制,并提出报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三是在配套构建的《昆明市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申报(考核)指标体系》中,实现全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叠加,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整合”效用,有效解决创新资源、财政资金和科技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贯通,有利于产学研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科技生产力。
3.相关服务机构、平台成果转化情况。金砖技术转移中心建成以来开展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聚焦金砖国家19个优先发展领域合作。500项国际科技成果入驻其线上平台,其中,康乐卫士与俄罗斯制药集团关于HPV九价疫苗项目合作正式签约。双方将利用康乐卫士的HPV疫苗生产技术在俄罗斯联邦合作开发HPV九价疫苗并商业化,在俄罗斯开展III期临床免疫桥接试验,完成疫苗注册后,在俄罗斯制药集团生产车间进行商业化成品疫苗的本地化生产。云南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云南技术市场),汇集全省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和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及人员,为社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人员培训、成果对接、合同登记等服务。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四川、贵州、西藏、重庆等4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及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实现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资源服务的协同共享。与云南省16个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及GMS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等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7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100多万元;相关技术服务1617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71项,金额1.871亿元;推荐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无抵押信用贷款258笔,累计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2.38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对接机制
高位统筹市政府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在需求传达、信息互通,跟进服务等方面的无缝对接。结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特色,及时牵线搭桥,鼓励各高校将科技成果在昆明实现就地转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产业转化紧密融合。以项目引领,以揭榜挂帅制为引领,以促进研发为导向,整合实施一批基础研发项目,切实抓好创新源头。充分挖掘高校内生动力,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通过开展科技合作,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闲置用地或物理空间的利用比例,促进高校自身在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技术转移的自身建设。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平台和载体,引进一批研发人才和团队,集聚研发创新要素。
(二)实施全产业链引才打造梯度协调的科技人才结构
从顶层机制设计出发,完善符合昆明市特点的人才评价与引进机制,以“春城计划”为引领,对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进行优化整合,集聚特色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与人才新融合机制,聚焦重点产业;系统调整科技人才工作的供给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和区域战略需要自主设定人才引进使用计划;注重海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质量,实现人才引进风险管控。一是做好政策落实。坚持党管人才和原则,积极配合相关单位,继续做好相关专项的贯彻落实工作。入选专项的优秀人才,按照专项规定给予政策支持和享受相关待遇。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高层次产业人才的政策知晓面。多渠道多形式对相关人才专项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层次产业人才知晓并积极参与申报,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人才服务中心设立昆明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采用“一窗受理、专员办理、集中反馈、全程跟踪”的服务模式为入选人才专项办理服务事项。通过优质的服务保障,进一步为我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产业人才。
(三)推进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一是属地管理,打破科技管理的条块分割,在项目申报、推荐奖励、绩效跟踪以及日常创新服务等方面均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平台共建,省市共建共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从申报、评审、认定的标准和条件,到运行、管理、使用的规范和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统一;三是政策互补,避免科技创新政策的简单重复叠加,实现领域或阶段的分类和错位支持,通过省市区三级配套,力争补齐政策链短板;四是人才流通,采取多种形式,放活用人机制,实现不同人才资源的效益提升,建立省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向流通机制。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施小峰 6316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