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1162号建议的答复
袁锐波、陈旷旭、龙美光、王子伦、马毅琳等5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校创新资源融合助力呈贡产业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您们建议“一是建立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形成长效联动工作机制;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科技链结产业直通车;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人才托举产业新态势;四是建立多维度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资本融合产业新模式”,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以强化政策扶持、建设创业孵化平台、推进“政校企”合作、提升就业创业服务为抓手,充分发挥呈贡高校云集的优势和特点,多措并举为呈贡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建立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形成长效联动工作机制
“昆明高校联盟”在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正式成立,由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学院等5家高校共同发起,全市近40家院校、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加入。结合联盟工作,抓住“供给端”和“需求端”,开展“昆明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和“昆明企业(行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数据库的建设,摸清高校科技成果家底和企业科技创新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当好牵线搭桥的科技“红娘”。在信息及芯片领域,注重发挥云南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清华紫光、云南锗业等一批领军单位,力争在5G应用和芯片基础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比较优势。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注重发挥昆明医科大学的专业优势,从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干细胞研究等方面为昆明建设健康之城提供有力支撑。把“昆明高校联盟”打造成为“连接政府的纽带、通向市场的桥梁、迈向国际的舞台”,力争政府、高校、企业、市场、服务环环相扣,人才、创新、成果、资金、政策链链相连。
(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科技链结产业直通车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促进昆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载体建设,自2019年,昆明市着重针对在昆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示范机构)”,目前已建设认定27家。云南大学除了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以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类”校级项目,结合学校科研资源,在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环保节能、数字云南等领域遴选了21个项目。2021年学校专利授权共216项,其中发明专利160项,与各企事业单位、政府签订四技合同130余项,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昆明医科大学围绕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性转移转化模式。推进专利形成产品并上市。形成系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10 余项,专利转让金额9万元,“静其修护面霜”、“雨屏修护体乳”等产品已上市;开展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化成果评价。为我省40 余家医疗卫生机构292项成果进行评价,这些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紧扣企业市场开发需求,与诺仕达集团、金域医学检验和庚泉健康产业集团等校企共建产学研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供研发服务,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服务经费128万元。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人才托举产业新态势
2020年,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我市及时出台了《昆明市2020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2021年12月20日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一揽子真金白银的落户、租房、就业、购房等补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昆留昆就业创业。
1.深入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昆明市坚持不断探索创业孵化新业态、新模式。2009年,昆明市人社局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首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孵化服务,到2012年,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均结合实际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创业园区县级全覆盖。201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创业园区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机构、高校、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推进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配套”的创业创新孵化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针对呈贡区高校云集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呈贡区推进大学生创园区和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呈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呈贡区已建设市级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1个,市级新型创业孵化服务园区6个,其中省级创业孵化平台3个。
2.深入推进“政校企”合作。一是建立“校园服务工作站”。2016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驻昆高校探索建设路51个校园服务工作站,将就业创业服务延伸至校园,同时加大校园服务“校园服务工作站”的资金扶持了力度,提升“校园服务工作站”服务质量,进一步夯实了政校合作基础。二是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以保障重点企业用工为重点定期召开座谈、调研、交流、参访等活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形成院校与重点企业用工合作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政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驻昆高校、人力资源机构、用工企业等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政校企合力共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3.成立专业人力资源市场。2021年10月,呈贡在全省成立首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填补了呈贡区高校毕业生专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空白,整合协调相关资源,采用“1+3+N”的模式建设和管理。在该市场办公区,10余个办事窗口不仅提供招聘登记、政策咨询等服务,还能直接办理社会保险、工商登记、医疗保险等业务。市场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培训(实训)工作站和创业孵化基地,并推出直播带岗、直播政策、新职业体验等服务。此外,还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一对一”联系服务本地高校和社区,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通过提供高质量见习岗位,带动提升见习吸引力和见习工作质量。同时完善线上服务,开发线上服务公众号和相关服务模块,形成了一套“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四)建立多维度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资本融合产业新模式
认真落实《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昆政办〔2019〕74号)要求,采取财政资金奖补、贴息、政府购买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设立建设引导经费、下放科研经费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方式,积极做好昆明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工作。2021年统筹安排科技资金4.66亿元。一是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07亿元;二是积极争取科技计划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2.08亿元,安排研发投入经费奖补资金8130万元。通过落实科技计划财政奖补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科研机构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升全社会R&D的总量和水平。
二、根据建议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一是属地管理,打破科技管理的条块分割,在项目申报、推荐奖励、绩效跟踪以及日常创新服务等方面均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政策互补,避免科技创新政策的简单重复叠加,实现领域或阶段的分类和错位支持,通过省市区三级配套,力争补齐政策链短板;三是人才流通,采取多种形式,放活用人机制,实现不同人才资源的效益提升,建立省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向流通机制;四是数据互通,打破省市区各类科技管理系统平台的技术和信息壁垒,实现从绩效目标、科技报告到统计数据等资源的共享,为协同创新提供信息保障。各类资源整合聚焦六大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使重点科技产业功能区初具雏形,在电子信息芯片研发创新方面,以呈贡信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支撑引领,省市区共建推进呈贡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汇聚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
(二)实施全产业链梯度科技人才结构
从顶层机制设计出发,完善符合呈贡区特点的人才评价与引进机制,以“春城计划”为引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进行优化整合,集聚特色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与人才新融合机制,聚焦重点产业;系统调整科技人才工作的供给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和区域战略需要自主设定人才引进使用计划。在“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基础上筹划成立“昆明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
(三)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推动“昆明市中小微企业智慧融资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设立金融超市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风控系统三大系统,更好地支撑金融创新各类业务应用。深入推进“昆明科技金融(建行)示范支行”发展,建设一批以科技银行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专营和特色机构。引入或建立社会资本运营的创投基金,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推动银行与创业投资、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等机构合作,探索开发投贷联动、贷保互动、融资租赁、新型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立科技企业创新与信用评价体系。目前,昆明市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支持,力争进一步放大市级财政资金的效应,促进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四)加快公共算力中心建设
根据呈贡区高校聚集的特点,借助“东数西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面向全省提供公共服务算力中心的建设,为高校在基础研究和算力需求上提供一流的支撑服务。目前,该项目已经开标,一期投入2.5亿元。
(五)支持联合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根据呈贡区科信局和昆明理工大学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为进一步促进呈贡区相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昆明市科技局将积极支持呈贡区和昆明理工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工作。结合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的省市一体化工作。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施小峰 6316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