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1155号提案的答复
尹峻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昆明市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建议》收悉,您建议“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产业的研发创新基础;二是切实构建联系更加紧密的‘创新链’;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四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来全面部署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创新具体工作”,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支持企业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2家,市级院士工作站47个,市级专家工作站26个,省级专家工作站22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03个,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揭榜挂帅”项目为引导,鼓励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到全市产业发展中最紧急的“卡脖子”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攻关。朱有勇、郝小江、王福生、张文宏等一批国内权威院士专家成为六大科技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首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与健康产品实验室”等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最强大脑”;林下三七标准化产业化示范项目、新型绿色农药试验示范项目、围绕乡村振兴及碳中和的绿色能源温暖工程等一批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十三五”期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67家,安排市级财政科技扶持资金10039万元,平均每净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安排21.5万元奖补资金。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净增261家,净增数比去年增长8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427家,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实现“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门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总数为14.21万人,较2008年增长了7倍;营业收入3066.73亿元,其中较2008年增长近17倍,主营业务收入2962.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昆明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73.73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4%。从对全省的贡献来看,2020年昆明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20.86亿元,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49.1%,在全省的占比超过GDP在全省的占比;2020年,昆明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9%,稳居全省第一,远远超过排名全省第二的玉溪市(1.1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9%,比上年的1.73%提高0.0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意识及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规划及实施、人才团队创新潜力发挥、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的吸纳与整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
(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还不到6%,远低于东中部城市10%的水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服务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匮乏,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不足,重生产轻研发导致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困难。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广“揭榜制”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带产业、产业促创新的“双链”融合为基本方式,形成大带小、高带低、上带下的科技链+产业链的工作新格局,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为绩效,进行项目的策划、布局,并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形成以项目、平台为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保障的创新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建立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创新团队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创建面向全球的弹性人才引进机制;改进提升“春城人才”评选机制和方法,以人才评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昆明重点核心产业,多形式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昆明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科技贡献。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广科研仪器平台贡献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对接平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三)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以科技为引领,大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围绕科技成果转链条的重要节点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试行)》,建设功能齐全的高水平技术市场、推进科技成果开展中试熟化、培养职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融入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等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
(四)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体系。以科技企业培育、成长、壮大为目标,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引导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企业科创服务专员”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从昆明市产业发展需求入手,根据创新主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准扶持、全程培育。构建“双创大赛遴选-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苗圃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企-上市高企”全过程孵育提升链。
(五)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19年昆明市科技局出台了《昆明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对科技型企业以合法取得并完全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获得的融资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财政贴息,对同一企业一个年度内的最高贴息额不超过200万元。2019年-2021年,共对40个项目进行了贴息,贴息金额为809.93万元。
2022年结合省市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探索在科技金融上和省科技厅形成合力,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有关科技型企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银行等申报省科技金融专项。打造科技金融政策升级版,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搭建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融资担保、银行信贷、科技保险等各种金融方式深度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厅市一体化工作已经初步确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项目,市级按照省级支持经费,按1:1的比例进行配套补助。
(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昆政办〔2019〕74号)精神,对认定的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采取后补助方式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奖补。机构改革以来,昆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共投入经费580万元(2019年174万元、2020年246万元、2021年160万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65家,昆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97家。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由昆明市委办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10月16日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昆办发〔2021〕9号),突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等方面工作重点,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支持鼓励创新创造,实施全链条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新业态新领域保护措施、构建昆明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模式、优化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衔接等方面提出19项具体措施方向内容,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
2020年9月7日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筹建,中心将针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推动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功能,全面涵盖审批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维权援助、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多领域,贯穿知识产权申请确权、维权服务全链条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益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磊 0871-6313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