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kjj.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113219-202207-388599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 2022-06-17 15:17
名 称: 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1330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关键字:

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133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6-17 15:17
字号:[ ]

谭立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高校留学归国人才智力资源,促进昆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收悉,您建议一是进一步拓宽与各高校联系渠道,丰富校地合作机制;二是梳理明确产业发展需要,精准搜寻对接海归智力资源;三是主动对接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增强海归服务昆明积极性;四是引导海归人才进一步了解昆明,热爱昆明,积极参与昆明发展建设,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整体工作情况

我们党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员工作。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应包括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2006年,进一步明确了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和国家把做好归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2020中共中央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对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指出要着力做好新形势下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并提出具体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标志着我们党的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和新时代。

近年来,昆明市侨联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的独特优势作用,针对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探索开展联络联谊工作,团结归国留学人员为昆明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

二、关于提案四条建议的工作现状

(一)校地合作情况

我市一直重视与高校联系,近年在院地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昆明和全球超过100家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天元国际数学中心重大科学设施项目顺利完成建设,成为中国数学领域的黑森林二是2021年以来,昆明市科技局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揭榜挂帅项目为引导,围绕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评估评价等方面,正在研究制定一批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全球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到全市产业发展中最紧急的卡脖子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攻关。全市3个揭榜项目正式对全国发榜,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由全国两院院士牵头承担的林下三七产业化项目、新型绿色农药项目、滇中生物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三是昆明高校联盟在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正式成立,由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学院等5家高校共同发起,全市近40家院校、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加入。同时,结合联盟工作,抓住供给端需求端,开展昆明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昆明企业(行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数据库的建设,摸清高校科技成果家底和企业科技创新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当好牵线搭桥的科技红娘

(二)产业与人才对接情况

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和人才方面突出需求引领,围绕重点产业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努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良好局面。202110月,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提出围绕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滇池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引进培养春城高层次人才、春城高端外国专家、春城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春城科技领军人才,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与昆明市重点产业发展更加契合,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动双链融合发展。同时,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面向昆明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各类人才,申报程序分为需求征集、预申报、正式申报三个阶段。通过面向社会征集成果需求、技术需求、人才需求,提高人才、成果、技术的精准对接,促进专业人才技术成果快速转化。

(三)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情况

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针对昆明市科技局负责的春城高层次人才、春城高端外国专家、春城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春城科技领军人才四个专项,优化提升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将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经费评估+机构测评同步进行的模式深度有机融合,进一步突出人才评价实绩标准,建立以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探索以风投注资、企业举荐等为依据的市场化评价方式。全面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的昆明标准。

(四)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情况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昆明市侨联坚持把增进归国留学人员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秉承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宗旨,针对在昆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聚集度高的实际,积极关注这一青年海归群体的思想状况,经常性采取集中宣讲、学习培训、参加主题教育、座谈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钱学森、钟南山、黄大年等侨界人物先进事迹,引导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自觉弘扬留学报国传统、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搭建活动平台。依据《中国侨联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市侨联积极参与协商和推荐人大归侨代表、提名侨联界别政协委员人选工作,一批德才兼备、参政能力强、参政热情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先后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围绕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各类调研,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加强对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培养使用力度,将对他们的使用与侨联人才队伍建设相统一,吸纳6名在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担任市侨联常委及委员,10名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担任市侨联青委会委员,为他们建言献策搭建平台。三是组建侨菁志愿者服务队,举办侨智论坛、侨界青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联络联谊活动,帮助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相互间促进交流,增进凝聚力。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正如您提案中所述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学历水平高、专业素养好,且不少人员持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是重要的智力资源,构建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归国留学人员的支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沟通,进一步主动挖掘留学归国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智囊团作用。

加强留学归国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选拔、培养和任用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中的代表人士,适时举荐一批对我市建设有较大贡献、业务精湛、爱岗敬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团结和带动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的优秀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鼓励他们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参加民主党派使他们有权力、有机会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民主政治建设。

鼓励现有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社团开展跨校跨区域活动,推进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社团与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及侨联、妇联、青联等组织的联谊、交流、共建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二)深化与高校的长效对接机制

一是高位统筹市政府与各高校在需求传达、信息互通,跟进服务等方面的无缝对接。结合高校专业特色,及时牵线搭桥,鼓励各高校将科技成果在昆明实现就地转化,引导高校科研和产业转化紧密融合。二是充分挖掘高校内生动力,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通过开展科技合作,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闲置用地或物理空间的利用比例,促进高校自身在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技术转移的自身建设。三是以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领,有机融合各高校建设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结合我市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实现学校科研成果就地孵化。将全市已有的各类科技人才向所搭建的平台汇集,促进校内、外人才相互融通。

(三)建立健全共建培育机制

在广泛联系、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动态信息库,定期举办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培训班、读书班、题论坛,以及邀请参加各种主题教育、专题调研参观考察活动将政治引导同日常学习、联谊交友活动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感谢您对昆明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615

(联系人及电话:邓楚南 0871-63137618


版权所有: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公安局备案:5301000056 网站地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5楼 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3135842 传真:0871-63135842
主办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信息 受理处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电话:63134628 邮箱:zzcfgc63134628@163.com 网站标识:53010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