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1493号提案的答复
市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昆明市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收悉,贵单位建议“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二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三是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四是创新提升有效金融供给;五是多元化人才培育与引进并重”,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
1.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1年昆明市地区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86家,全市累计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72家,累计从业人员115585人,其中大专学历29145人,本科学历33056人,硕士学历3781人,博士学历901人;拥有科技人员33510人,外聘研发人员2758人,拥有中级职称10627人,高级职称5323人。
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加大宣传力度及组织企业的前期工作,通过认定入库企业549家。2020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聘用职工总数21009人,拥有科技人员9440人,拥有硕士学历1106人,博士学历214人;中级职称 2536人,高级职称1256人。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呈现多种形态,朝着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2021年全市共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3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31家,市级6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及入驻科技型企业3500余家,实现营业总收入88.5亿元,上缴税收4.86亿元;孵化面积达145.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从业人数40690人,累计毕业企业2164家;获得发明专利765件,实用新型专利1961件,外观设计专利462件,软件著作权2273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6件,植物新品种29个。
(三)市级科技众创空间
2021年,昆明市辖区拥有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7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7家,省级众创空间88家,市级众创空间116家。在众创空间建设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全市众创空间服务人员达2554人,服务创业团队5257家(其中常驻创业团队数量2168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累计服务的创业团队14731家,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及培训1008次,参加培训人数达73609人次。
(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
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27家,占全省的69.4%,净增数为“十三五”以来首次倍增,实现“十四五”开门红。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2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066.7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收入1721亿元,上缴税收91.84亿元。
(五)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等 5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 2021年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2021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养护装备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云南凯瑞特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 7家企业(项目、平台)入选国家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昆明电立电缆有限公司基于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工厂的一体化透明动态管理经验、昆明茨坝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ITP计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及可追溯性的经验被确定为云南省 2021年“工业质量标杆”典型经验。
(六)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已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形式审查484家,其中469家通过审查。目前第一批179家、第二批126家,共305家经过省科技厅审核并完成公示,106家正在公示,其余企业正在待省厅审核及公示;已完成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形式审查380家,其中已完成备案173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2021年,全市共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众创空间在孵企业及入驻中小微科技民营企业、创业团体和个人4578户,平均每个双创平台孵化服务企业不足20家,科技企业培育、孵化、经营、服务全链条培育理念尚未形成,缺乏营造培育、发展、壮大的企业生态意识和能力,孵化服务的规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双创平台建设只有科技方面扶持政策,产业孵化培育部门有待形成政策联动,部门之间体系性支持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意识及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规划及实施、人才团队创新潜力发挥、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的吸纳与整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匮乏,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不足,重生产轻研发导致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困难。昆明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是由于交易和监控成本高,银行不愿对企业放贷;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金较少、资信等级较低,很难从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和担保公司贷到款;三是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实现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引导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企业科创服务专员”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体系,从昆明市产业发展需求入手,构建“双创大赛遴选-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苗圃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企-上市高企”全过程孵育提升链,通过开展典型分析,建立“一企一档、一企一人负责”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实现对培育企业的精准培训辅导与创新能力专项重点提升,切实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
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省级以上科技部门(含省级)组织开展的国际双创大赛中,对获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20万元奖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统计体系、知识产权及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估服务、创新政策培训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一对一”专项服务等免费服务,助力企业不断成长。
(二)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广“揭榜制”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带产业、产业促创新的“双链”融合为基本方式,形成大带小、高带低、上带下的科技链+产业链的工作新格局,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为绩效,进行项目的策划、布局,并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形成以项目、平台为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保障的创新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
(三)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以科技为引领,大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建立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创新团队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创建面向全球的弹性人才引进机制;改进提升“春城人才”评选机制和方法,以人才评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昆明重点核心产业,多形式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昆明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科技贡献。
(四)支持科技型企业申请云南省创新券。创新券支持对象为在云南境内注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创新券支持范围包括:与科技型企业研发活动相关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的服务等5类科技服务,但不与其他科技项目资金重复资助;创新券支持对象可按需多次申领创新券,每家科技型企业每年可申领使用创新券额度总额不超过30万元。
(五)近年来,昆明市人民政府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都明确“对新认定为国家和省、市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 100万元、40万元、20万元奖补;对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按研发投入或技术转让金额的 10%,给予最高不超过150万元补助”,取得良好的激励措施。
(六)筹建组织昆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改善科技型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资源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
感谢贵单位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磊 0871-6313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