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1002号提案的答复
司海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培育体系 助推昆明高新技术企业质量规模双提升的建议》收悉,您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扭转昆明高新技术企业增长模式;二是动扶持政策制度化、规范化,构建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三是精准把握昆明城市发展的产业定位,提前布局未来长期看好的新兴产业;四是整合全市的科技服务业资源,打造闭环的科技服务体系”,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现代化程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昆明市主动融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安排市级财政科技扶持资金10039万元,平均每净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安排21.5万元奖补资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呈现高速增加态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凸显企业对高新企业政策的认可,以及我市对高新企业认定工作的重视。
2020年全市高新企业总数达到1166家,较2016年699家,净增467家,增长66.8%,年均增长率达到13.36%。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2484.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066.73亿元,增幅为23.43%。
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净增261家,净增数比2020年增长8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望突破1427家,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实现“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门红。其中高新区高企数达到236家,经开区高企数达到了218家,占昆明市31.8%。
(二)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奖补资兑现情况
2021年,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数量550家,其中规上企业116家,规下企业434家;昆明市2018年通过高企认定并在2021年再次通过高企认定的260家。根据《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昆明市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按规下企业和以规模以上工业、资质等级建筑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每户3万元、5万元奖补”“连续两次以上(含两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每家企业给予5万元奖补”,共需市级财政科技经费3182万元;省科技厅通过2022年省级科技计划对下转移支付下达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企培育库补助资金共计5725万元。目前已完成对企业的拨款程序。
二、存在的不足
昆明高新企业在前期政策导向扶持下,数量规模日益壮大,但与西部部分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昆明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427家,仅略高于贵阳1234家、南宁1380家,远低于成都7821家、西安7100家。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意识及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规划及实施、人才团队创新潜力发挥、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的吸纳与整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
(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
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还不到6%,远低于东中部城市10%的水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服务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
(三)大型龙头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稀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化加剧
央企、省属和市属企业中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较低,该类企业是昆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企业,其产业规模和经济体量较大,该部分企业具有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条件,这部分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将极大推动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体量。但受制于国有企业财务体系和生产成本等因素,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意愿和动力不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实施工作,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管理工作流程,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有关规定,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滇中新区税务局、云南省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实施管理服务工作方案》,并对各单位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明确。通过加强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横向互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机制,定期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积极开展全市高企认定工作的政策宣传培训工作,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交换,形成强大合力,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请示汇报,固化省市一体化工作制度
全面落实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机制,把开展高企培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实抓牢,建立起每半个月向省科技厅汇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机制,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力争尽快完成《“十四五”省市一体化创新主体培育服务工作方案(试行)》《省市一体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实施管理服务工作细则(试行)》,并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和流程开展工作。
(三)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实现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引导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企业科创服务专员”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体系,从昆明市产业发展需求入手,构建“双创大赛遴选-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苗圃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企-上市高企”全过程孵育提升链,通过开展典型分析,实现对培育企业的精准培训辅导与创新能力专项重点提升,切实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
二是建立昆明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评价体系,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全面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结果向企业精准推送各类政策措施。同时,以积分评价结果为依据,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市场力量深度参与,通过探索“创新积分信用贷”金融产品等方式,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以创新能力为导向,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瞪羚)企业—上市企业”成长路径,建立科技企业分类培育库;以专业发展为指引,按照“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成长路径,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分类培育库。根据培育库企业发展阶段,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精准供给。
三是经开区构建并完善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企业”的四级梯度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培育链,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培育机制,切实做到政府培育力量“有的放矢”,2021年共计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3家,挖掘并推荐高企入库企业65家。
(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
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集“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名单的通知》要求,通过与市级工信、发改、市场监管、税务、统计等部门认真梳理、深度挖掘具有创新能力科技企业,昆明市已经构建了3000多家科技企业的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并按照区域分布、产业类别、规模大小和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开展分类指导服务工作。
(五)开展“一企一策”培育辅导
按照《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202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企业填报“一企一策”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昆明市已形成了739家“一企一策”辅导服务名单,在此基础上,我局继续挖掘、动员不少于250户企业申报。目前正在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手册”填报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200余份,各县市区仍在动员企业填报。
面对“一企一策”辅导服务数量大和新冠疫情无法开展大规模辅导服务工作的现实矛盾,我局将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召开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辅导工作,届时将邀请省科技厅、市税务、统计、知识产权等职能部门,重点围绕知识产权、研发项目、研发费用归集等问题,为企业答疑解惑。根据辅导情况、结合县区需求,我局将适时组织线下“一对一”辅导,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将服务工作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扎根企业,逐一帮助指导企业解决申报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和存在问题,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磊 0871-631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