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kjj.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113219-202207-388613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 2022-06-17 15:33
名 称: 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1140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关键字:

关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114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6-17 15:33
字号:[ ]

致公党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昆明市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议》收悉,贵单位建议“一是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二是开展人才培引工程,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热情;三是加大力度培育创新载体;四是大力扶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支持企业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2家,市级院士工作47个、专家工作站26个,省级专家工作站221个、院士工作站20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揭榜挂帅项目为引导,鼓励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到全市产业发展中最紧急的卡脖子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攻关。朱有勇、郝小江、王福生、张文宏等一批国内权威院士专家成为六大科技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首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与健康产品实验室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最强大脑;林下三七标准化产业化示范项目、新型绿色农药试验示范项目、围绕乡村振兴及碳中和的绿色能源温暖工程等一批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二)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十三五期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67家,安排市级财政科技扶持资金10039万元,平均每净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安排21.5万元奖补资金。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净增261家,净增数比去年增长8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427家,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实现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门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总数为14.21万人,较2008年增长了7倍;营业收入3066.73亿元,其中较2008年增长近17主营业务收入2962.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三)昆明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73.73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4%。从对全省的贡献来看,2020年昆明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20.86亿元,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49.1%,在全省的占比超过GDP在全省的占比;2020年,昆明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9%,稳居全省第一,远远超过排名全省第二的玉溪市(1.1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9%,比上年的1.73%提高0.0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5个百分点)。

(四)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云南省尾气环保后处理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昆明市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单位列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单位数的75%,云南省磷产业创新中心等4个单位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数的80%

二、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意识及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规划及实施、人才团队创新潜力发挥、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的吸纳与整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

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还不到6%,远低于东中部城市10%的水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服务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

创新产业不强、创新主体太弱。长期以来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以低成本优势为特征的资源型产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最终产品,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研发投入仍然偏低,科技成果转化仍然较难,与国家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低于全国水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广揭榜制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带产业、产业促创新的双链融合为基本方式,形成大带小、高带低、上带下的科技链+产业链的工作新格局,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为绩效,进行项目的策划、布局,并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形成以项目、平台为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保障的创新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以科技为引领,大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建立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创新团队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创建面向全球的弹性人才引进机制;改进提升春城人才评选机制和方法,以人才评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昆明重点核心产业,多形式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昆明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科技贡献。

(三)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体系。以科技企业培育、成长、壮大为目标,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引导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企业科创服务专员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从昆明市产业发展需求入手,根据创新主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准扶持、全程培育。构建双创大赛遴选-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苗圃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企-上市高企全过程孵育提升链。

按照《关于202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企业填报一企一策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通过县区梳理,昆明市已形成了739一企一策辅导服务名单,目前此名单仍在挖掘、更新。目前正在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手册填报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200余份,各县市区仍在动员企业填报。通过开展典型分析,实现对培育企业的精准培训辅导与创新能力专项重点提升,切实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自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每培育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创新载体3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星创天地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补用于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双创平台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和省、市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 100万元、40万元、20万元奖补;对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分别一次性给予 50万元、30万元奖补,激励企业创新

(四)围绕科技成果转链条的重要节点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试行)》,建设功能齐全的高水平技术市场、推进科技成果开展中试熟化、培养职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融入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等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

(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广科研仪器平台贡献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对接平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六)制定出台新一轮《昆明市研发经费投入奖补办法(试行)》和《昆明市企业科创服务专员实施办法》,全年一对一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研发经费投入归集,针对问题更加精准地做好对创新主体的服务,同时也为宏观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撑。结合《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从产业创新引领的源头入手,把全市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空间布局进一步落实落细。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615

(联系人及电话:赵磊 0871-63134627


版权所有: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公安局备案:5301000056 网站地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5楼 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3135842 传真:0871-63135842
主办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信息 受理处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电话:63134628 邮箱:zzcfgc63134628@163.com 网站标识:53010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