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53005号建议答复的函
陈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布局我市科技创新重大研发专项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提案的主要内容
围绕构筑昆明市产业先发优势,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智能服务等领域一体化部署,强化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建设区域特色的创新增长极。
二、 昆明市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精神,落实《关于支持昆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积极谋划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新举措。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强化制度保障。自2021年10月“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机制”协议签署后,省科技厅和昆明市以推动机制落地见效为目标,多领域、多层次健全和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了《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分工方案》《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方案》等7个方案,从无到有健全工作机制,使省市一体化工作有章可循。
(二)强化统筹协调。围绕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昆明市确定的重点产业,建立市级层面贯彻落实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成立“项目、平台、企业、人才、成果转移转化、招商引智”等六个一体化工作专班,制定推进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强化部门协作配合与信息共享,建立科技、工信、发改、国资、住建、商务、交运等市级部门横向联动机制,统筹协调一体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任务。
(三)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紧紧围绕全市“8+N”产业链体系,采取上下结合的形式,省市共同研究,凝练谋划出强链、延链、补链的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一是省市财政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10月,共同立项两批12个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省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87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科技经费9350万元,创近三年来历史新高。二是探索项目遴选方式新路径。今年,昆明市探索以“揭榜制”方式征集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等领域,发布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攻关榜单10个共征集12个项目,经过专家论证、评审,4个项目经市政府同意后呈报省科技厅审定。三是形成重点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项目实施,预计在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引进、培养各类高端技术人才、专业人才50人以上,促进社会投资超过4.2亿元,相关新产品销售规模预计将超过50亿元、利税超过7亿元,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环保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和“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创新平台搭建实现新提升。结合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和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搭建了纵贯产业链上下游、横贯“研发—突破—应用—推广”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加速推进云南实验室建设。对已认定的“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开展高端人才团队培育,授予其“春城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给予3000万元培育经费;对正在培育的“云南创新疫苗联合实验室”布局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平台引领、人才培养、项目支撑,促进其创新能力综合提升。二是积极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属地评审。按照“一体化”工作要求,在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首次由昆明市自主遴选了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9项,经市政府同意后呈报省科技厅审定。三是拓展平台一体化建设范围。2022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际合作基地认定取得新进展。认定云南(昆明)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其中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省市联合共建,联合共建数量较上年净增4家;认定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11家,其中2家实现了政策叠加,享受政策叠加数量较上年净增1家。
(五)高层次人才培引展现新作为。率先在省级“两类人才”培育和省级外专引智项目开展一体化人才培引工作机制,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按照“同步申报、同步评审、同步认定”要求,成功推荐了14名省级“两类人才”建议人选,经市政府同意后呈报省科技厅审定。2022年度成功推荐市属企事业单位外国专家项目11个,荣获国家级、省级外国专家项目立项,获得引智专项经费资助107万元。
三、 下一步工作计划
您所提出的建议我们全部采纳,并根据您的建议,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快速直达有力有效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省市联动、良性互动、沟通顺畅的扁平化快速沟通协调机制,按照“省市协同联动、目标共同确定、过程管理下放、强化绩效考核”的原则,共同谋划、推动“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政策落地、重点工作推进;落实省市科技干部互派制度,推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干部双向交流学习,强化省市在科技创新顶层统筹协调,在科技创新思路、政策、重点方面形成合力,对重点任务实行周报告、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研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投入保障,全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建立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结合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部署,优化投入结构。建立工作落实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机制,完善基于绩效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确保市级第二批一体化项目缺口资金5334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力争2023年拟投入资金提前谋划,纳入资金预算管理。
(三)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助推企业行稳致远。超前政策研究,密切跟踪新形势新情况,精准把握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定期更新创新主体“立体画像”,根据企业规模、研发投入总量和增量,实行分级分类的扶持政策,实现“策”“企”精准匹配、精准落实。围绕昆明市“8+N”重点产业,梳理、谋划一批储备项目,为一体化工作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落实项目中期检查制度,强化一体化项目监督管理、跟踪反馈,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项目顺利推进、绩效指标达到合同预期效果。
(四)深化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用足省市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政策,切实做好科技创新源头服务,一体化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提升。加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优化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的“昆明标准”,引导建立“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合伙人”新型伙伴关系,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五)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再有新贡献。按照“常年受理、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在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项目,构建省市一体化项目备选库;划定路线图,明确关键时点,完善项目筛选、评审、报批、立项、监管等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省市一体化项目立项速度和项目质量,在前期征集、梳理60余项储备项目的基础上,围绕昆明市“8+N”重点产业积极争取立项20个以上,投入省市资金3亿元以上,逐步形成大带小、高带低、上带下的科技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发展新格局。
感谢您对昆明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3年6月19日